戶外
4.7
微細懸浮粒子µg/m3
27°C
溫度
94%
相對濕度
室內

最後更新於: 19.08.2025, 3:46am

最後更新於: 19.8.2025, 3:58am

AIRSIDE 停車場
678
電單車
78
電動車充電站
202
電動車快速充電站
13
單車位
47
了解更多
返回

蒲絮

藝術家
伍韶勁
地點
二樓商場中庭
媒介
裝置
尺寸
尺寸不定
文學作品
早晨的氣味
作家
麥樹堅
語音導賞
蒲絮
作品簡介

伍韶勁以光影和聲音裝置,呈現平常或被忽略的事物。《蒲絮》是場域特定作品,回應這個地方的歷史。在啟德機場尚未落成之前,新蒲崗稱為「舊蒲崗」,有傳那裡是一片蒲田,蒲絮在空中飛揚;之後,蒲田變成舊機場的跑道,航班在那裡起飛降落。動態裝置《蒲絮》於AIRSIDE中庭徐徐升起和飄落,宛如時間中的輪轉。像麥樹堅的散文〈早晨的氣味〉,為生活中的熙來攘往,帶來清新的氣息。

動態時間
織織如流 
紡一城輕暖
茫茫時百折千迴  
飛絮流連輪轉
光亮有時
高飛有時

動態時間 

1pm, 6pm
3 分 30 秒

動態時間 

2pm, 7pm
4 分 30 秒

動態時間 

3pm, 8pm
3 分 15 秒

文本

偶然起床起得早(其實未必有睡過),決不會磨蹭在家等到日光普照才外出活動,總是胡亂穿件外套、換過波鞋到樓下吃早餐、買報紙。有時候我會隨便戴一頂鴨舌帽,遮蓋蓬鬆凌亂的頭髮──不過,順其自然、不修邊幅的時間還是佔多數。我本來就不是一個講究衣著的人(外套、上衣、褲子和鞋襪總是胡亂拼湊),又完全沒有時裝觸覺(有時我還會穿十多年前買下的衣服),所以我清早的造型可說是十分糟糕的。

七點以前,街上的早晨氣味濃得囂張跋扈。植物的綠意隨第一口吸入的空氣大舉攻陷鼻腔,將「運作」的訊息灌進人的身體裡。我總覺得這種清新氣息是粉末狀的,很疏離地分佈在空氣中,由於很輕,就被人們一點一點地吸進肺裡,又或者黏附在衣物上,直至到達熱鬧的地方如車站或巿場才融化。這種氣味通常是又濕又涼的,那不過分的寒意略帶灰色,好襯托其他顏色逐步轉醒。樹木從黎明的昏暗中重新拿出樹榦的白與啡,拿出葉片的碧綠或墨綠,它們才顯出細緻和層次;道路從街燈的監視下逐步獲釋,還原它們的深淵黑和斑駁灰,掌握它們的弧度和斜度。一叢又一叢季節的花,通往公園的捷徑,舞著羽毛扇的仁慈長者,穿梭於高處低處的雀鳥……冉冉從灰色裡浮現積存了一夜的活力。

八點以後,早晨的氣味急劇消散,直至沒有味道就是白晝的味道了。夏季晝長夜短,早晨的氣味來得早,消散得更早。五點鐘起床往外邊一張,天色已經轉淡,不消片刻,整片天就全亮起來。

小時候總有到外公家小住的機會,外公外婆例必會帶我去吃早茶。外公愛幫襯藍地街巿附近的嘉爵酒家,那裡有稱呼他做「阿黃」的老朋友。沿青山公路經過桃園圍的田邊,空氣特別清爽,能與繁忙車道的污濁廢氣抗衡。也許是那兒植物特多:最外圍是猖獗的野草和不知名的樹木,裡面一層是假芋頭和蕉樹,中間是農人栽種的蔬菜。那條路的空氣之所以特別,全因植物氣息裡滲有纖纖流水的味道。你很難看清楚水的起迄處,在土地裡如何曲折發展,但總能嗅到它的存在,抓到一種屬於新界的水獨有的味道。

早晨的氣味最有效使我憶起讀中學的時光。那時候我有六點前起床的習慣,梳洗、更衣的動作再溫吞吞也能六點多到達車站,車開得再慢也能七點前抵達目的地車站。連接學校和車站的路呈L字型,每朝準時有個古怪大叔把鞋子掛在頸上,以倒後走的方式走幾次來回。一同回校的幾個同學,都說明天在路上放幾顆圖釘吧,可是說了幾個學期都沒有實行這惡作劇。我對這段路印象深刻不全因為這個怪人,而是那股早晨氣味令我精神抖擻。那條路猶如一張展開的白紙,叫我放心寫下當天所得的知識。學校臨海,風勢不分季節的清勁,偶爾單衣上學,寒意似是勸學的訓示。那條路上有列車的鈴聲、麻雀的啁囀,都很清脆;前半段路有青草味,中段就飄來中式早點蒸騰的氣味──糯米雞比較高調,腸粉淡雅樸素,燒賣和粉果相對地鬼鬼祟祟,所以輸給山竹牛肉。

冬天校工開門的時間比夏天要遲。我們經驗豐富,慢慢買好了早餐,踱到校工宿舍附近就同聲大叫:「阿嬸開門呀!」可憐的阿嬸猶在溫暖的被窩裡造著好夢,卻被我們幾個頑皮鬼吵醒。睡眼惺忪的阿嬸匆忙圍上頸巾、穿上晨褸半跑半跳衝出來開門,每次都喋喋不休罵我們殘忍呀苛刻呀不近人情呀。我們捧著塑料保溫碗喝著冒煙的皮蛋瘦肉粥,笑說:「阿嬸,我們剛才見到校長,你不是要他叫你開門吧?」阿嬸那副悻悻然咬牙切齒的表情,令我們幾個樂不可支。

成為全校最早上學的學生其實沒甚麼了不起。霸佔了有蓋操場的桌椅,不是吃早餐就是做功課(本來昨晚就要完成的功課),遇上測驗就姑且在這一小時努力一下。間中有同學帶籃球回來,我索性把書包丟在籃球架下,在清涼的空氣中比試飛身上籃和急停跳投。難得空落落的校園,籃球彈地的迴聲,腳板透過鞋底感受到的摩擦與震盪,三者糅合為一,至今仍然被我奉為青春期的重要標誌。

唸中學的七年裡,我每天游刃有餘、輕輕鬆鬆的上學,一次遲到的紀錄都沒有。永遠與訓導主任緣慳一面,或多或少要歸功於老爸「早起的鳥兒有蟲吃」的訓勉。在家裡,老爸就是無上權威,對於他的訓誡我不敢忤逆。但是老早回到學校吃過早餐就無所事事,除了聊天,便只有在球場上拼個你死我活。尚未上課,襯衫就濕得貼著背脊,早起的得益不過是發現幾個有把握的射球位置。

為了早起,更加要堅持早睡,結果惹來同學嘲笑。有同學晚上九點鐘打來我家問功課,我卻好夢正酣。接電話的老爸答道:「麥樹堅已經睡了。」翌日回到學校,我旋即被同學圍著嘲笑是聽教聽話的笨小學生,後來還被質疑是不是有甚麼難以啟齒的暗病。

後來我反複思量「早起的鳥兒有蟲吃」:第一個想法是早睡早起的最大好處是身體健康,而所謂搶佔先機不一定鬥快鬥早,還要論實力、比智慧,甚至看誰運氣好。第二,若對照「愚鳥先出林」,那麼要早起才有蟲吃的鳥不只是蠢,應該也很羸弱。要承認自己智力低下、身體孱弱是需要勇氣的。第三,誰說早起就等如擔當「鳥」的角色?說不定本來就是條「蟲」──「早起的蟲」,不過是成全「早起的鳥」的犧牲品。因此懶蟲遲遲不起床,其實未必沒有審時度勢的睿智。

唸預科時我依舊是愚鳥,因為轉了學校,上學的路便突然寂寞起來。沒有再在球場上飛來飛去,每天乖乖吃過雞蛋三明治便開始溫習,應付生生不息的小測。

唸大學時,我起床起得更早。未夠五點我就起床,躡手躡腳梳洗後亮著書桌的燈,讀那些與學業有關或無關的書。此刻家裡真能一點聲音都沒有,我能集中精神閱讀。然後清晨的氣味由窗戶滲進屋裡,傳來一點涼意,書紙因此潔白起來,讓人不忍掩卷。這時期老爸不再談甚麼早起的鳥,改以有典故的「聞雞起舞」勉勵我繼續早睡早起。有祖逖和劉琨的故事支持,我沒有再想到早起的蟲了。

有時候我也會在清早回覆隔晚的電子郵件。老師收到我的回覆十分驚訝,她在自己的專欄裡嘆息:「清早上網,往電子郵箱一看,赫然是你的來信。發信時間是早上五點多……今天還有堅持每天天亮前起來讀書的孩子?」我的答案是:「我從不晚睡,我只是早起」。這是我的生理習慣,已經成為我生活的規律了。當然,我承認我懼怕玩樂,心底常存歉疚,總覺得自己的光陰流失得比別人快,所以同齡朋友喜歡的玩意和娛樂活動,我幾乎沒有參加。進大學的第一天我已有明確目標,我知道這個目標很穩妥、安全,雖未至於萬無一失,但必定沒有錯。

早起的習慣一直堅持至任職自由工作者(freelancer)才終結。為了趕在限期前完成任務,我經常日夜顛倒、夜以繼日,通宵達旦不眠不休去消化工作。未必有連續六小時的暢快睡眠,能小睡片刻已經很不錯了。我有好幾次這樣的經驗:在清晨六點完成了艱鉅任務,把成果發送給「買方」後有大罪得除的釋懷。因為錯過了入睡的最佳時間,因為肚餓,因為想喘口氣,便隨便換過衣服走到街上,呼吸能令我憶起美好青春期的早晨氣味。

早晨的氣味,這些年來不曾變易,無論我搬到哪兒,只要我沒有患傷風,那股氣味萬試萬靈能令我重新振作。身體再疲累,精神再萎靡,深呼吸幾下把肺裡的鬱悶換掉,眼睛就能明亮地睜開。

從容地吃飽早餐,回家一開門就看見老媽在柔和的日光中踱步。她還未架上眼鏡,瞇著近視眼掃視我手裡的報紙和麵包,過了幾秒又老調重提:「怎麼又不梳頭就跑出去?」

「這是近期流行的髮型嘛。」我已經習慣這樣回答。

關於伍韶勁

伍韶勁(1980年出生)為跨領域藝術家及設計師,擅於創作概念性、場地特定和參與式項目。他相信藝術不但與社會有着密切關係,更可以改變社會。這種信念一直驅動着他的藝術創作。他的作品曾於廣州三年展、上海世界博覽會、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米蘭設計週,還有法國、意大利和澳洲等多個大型國際展覽中展出。在加拿大懷雅遜大學取得新媒體藝術系學士後,他先後於英國愛丁堡大學及法國國立當代藝術工作室Le Fresnoy 取得可持續設計理學碩士及藝術碩士文憑,並自2015年起,加入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擔任助理教授。

關於麥樹堅

麥樹堅,香港浸會大學榮譽文學士、哲學碩士。曾獲全球華文青年文學獎、大學文學獎、香港藝術發展獎藝術新進獎(文學創作)、中文文學創作獎及中文文學雙年獎等。著有散文集《對話無多》、《目白》、《絢光細瀧》、《板栗集》;詩集《石沉舊海》;小說集《未了》、《烏亮如夜》等。

創作團隊

作曲:林丰 

燈光設計:李智偉 

技術總監及製作夥伴:金舞台技術有限公司 

單簧管:馮逸山  / 小提琴:陳詩韻 

大提琴:李幗珊  / 鋼琴:嚴翠珠 

 

特別鳴謝:黃子玨、林池、張嫣玹、王嘉敏、張慧婷、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

蒲絮

二樓商場中庭

e-Newsletter Subscription
First Name*
Last Name*
Email Address
與我們連繫
下載「NF Touch」手機應用程式
體驗匠心獨特的服務、活動及禮遇
© 2025 南豐集團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