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并不是人类的专利。其实,世界上各种生物和对象也在经历一场不为人类知晓的旅程。例如胶樽,无时无刻也在路上。在城市角落或是无人的海面,随处可见这些平凡无奇的胶樽。虽然它们「旅游哩数」很长,但看过的风景却是单调、重复的。胶樽们的命运能够被改变吗? WHOLENESS 与大家一起参与了一场胶樽的生命之旅。
第一站:商店
城市里,四处都有售卖装着饮料的胶樽。胶樽的历史不算悠久,在1973 年才由工程师Nathaniel Wyeth 以「聚乙烯对苯二甲酸酯」制成,作为成本高昂的玻璃樽的代替品。由于轻身和不易碎,刚开始时甚至有航空公司利用胶樽盛载燃油。现今,随处都可以买到一瓶胶樽饮料,人类每年生产3亿吨胶樽,接近全球人口的总重量。可以说,胶樽的出现完全改变了现代人的生活模式。
第二站:垃圾桶
饮料在10分钟内被消耗掉后,就被随意丢到垃圾桶里。胶樽广泛应用的过程中,可以观察到生产商愈来愈倾向生产只使用一次的即弃胶樽。根据环保团体统计,全球只有9% 的胶樽被回收,12% 的胶樽被焚化,剩下来的79% 则被遗弃至堆填区和自然环境。
第三站:海洋
每年,八百万个胶樽经河流流入海洋,日复日看着单调的风景,等待消失那天的到来。一个胶樽并不会完全消失,只会变得愈来愈小,经过日照和波浪作用下,接近350 年才会完全分解。即使如此,变小的塑料也会经过海洋生物进入生态食物链,将问题扩散至地球其他部份。依照现时的趋势,在2050 年前,海洋里的胶樽将会比鱼更多。
第四站:升级再造
一个胶樽被制造出来后,经历的旅程是单调的,在海面飘浮等待被消解的一日。然而,其实胶樽是一项可塑性极大的原料,如果大规模回收升级再造,可以制作成各种对象,在日常生活中发挥重要性。当胶樽转化成其他形状后,它也能够看见更多元的风景。
浏览《胶樽升级再造》了解不同的升级再造方案。
分享
© 2023 南丰集团 版权所有